close

第一次知道「柯錫杰」這個名字,是上個世紀的事了(嫌我太誇張?好啦,其實也就是多年前的大學時代)。由於當時在建築系修著攝影課,於是每回到書店的攝影書籍那一櫃,總是留連得特別久,因而發現天下文化出了一本有關這位攝影大師的傳記。

嗯,「大師」二字是國內攝影界封給他的尊稱,但當時的我其實對這個名字還是一無所知,直到看了那本傳記。但是那一本以文字為主的傳記,並未讓我對於他的作品有太多深入的了解,反而對於這樣一個”拋家棄子”的所謂浪子藝術家有些不以為然。

是的,當時的我以著傳統社會價值觀與正統道德的框架,義正凜然的在心理批判了這樣一個攝影師,其實也是一位藝術家。然而時隔多年,隨著自己閱歷的逐漸增加與視野的開闊,除了漸漸明白感情的事並非單方面便能論定,而對於藝術的執著追求的確也必須捨棄掉很多不得不的牽絆。

我終於開始懂得,他也不過就是做了那個年代,可能有些驚世駭俗,轉換成現今卻是一點也不稀奇的事而已。一個走在時代前端的藝術家註定就是要承受整個社會價值的批判與質疑,過得了那一關,他也才能走出一條不同的路,專屬於他自己的路。

這一次的新作,更著重他的創作理念與作品的展現。而我,這回,則是真的懾服了。

柯錫杰一直都是如此特立獨行地走自己的路,包括他捨週薪$250美元而就$75美元的堅持,1979年在歐洲長達八個月的流浪,把自己完全放空,進行了 一場沒有地圖的旅程。也因為那一趟的流浪,他終於了解到自己其實是在「作畫」,而非僅只是單純的「攝影」。至此,他的攝影可以說是進行了一場重生,也開啟了完全另一番的新頁。

他的作品如要說是攝影,毋寧說是創作更為貼切。所謂的「所見即所得」在柯錫杰的後期作品中,完全被推翻了。他的相機紀錄的並非單純是鏡頭前的實景,而是心中的風景,透過他的眼與心所看見的「柯錫杰風景」,再藉由特殊的轉染沖洗法而呈現給大眾。

其中有不少作品看起來就像畫,讓人不禁要懷疑那是否真的是相機拍出來的照片。但是,它又真的就是相片,而且還是傳統手洗,不經電腦加工的相片。

詩人瘂弦認為柯錫杰的影像如詩。確實,不僅充滿詩意,某些作品甚至具有禪意,與一種生命的深度。

書裡頭有百分之八十的相片都很棒。那其餘的百分之二十呢? 嗯~雖然柯錫杰本人相當稱許與推薦,但我和Ian一致都覺得so so,想來應該是他個人對那些相片帶有特殊的情感,才會一併列入。由於那讓我們覺得不怎麼樣的百分之二十,因此更和Ian討論出一個結論:
所謂大師並非代表他的每個作品都很棒,但是大師如果有好作品,那絕對會是超乎想像的驚豔與出眾。

而這本新書裡某些觀念不僅適用於攝影,若將之套用在創作與設計上,其實也相當的貼切。

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便是:「不要浪費時間看不好的東西。」

柯錫杰說這是他日本學校校長對他影響很深的一句話,一直到現在仍不時提醒自己。一個剛起步的藝術家,一定要常看一流的作品,才能提高自己的眼界。

看完這本書後,這句話對我的影響也不小,並三不五時會突然從心中竄出來提醒自己。想做出什麼樣層次的作品,確實就該積累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ris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